当每一个人都在热切兴奋地谈论人工智能这个名词时,也正在体味着未来将发生的深刻改变。人工智能时代可能意味着更便捷的生活,但同时也有着潜伏的危机,这危机由模糊而清晰,伴随着美好愉悦的未来畅想如约而至。
危机从何说起?要透彻地理解未来,不妨用回归拟合的方法来分析历史。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三联出版社曾翻译出版过一本堪称经典的《第三次浪潮》,由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撰写,给当时渴望新知的中国知识界带来极大的震撼。书中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即农业、工业和信息化浪潮。这三次浪潮,在声势上一浪高过一浪,在时间上也愈加迅疾,每一个时期的变化,都变革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大大改变着我们了解世界的能力。托夫勒凭借《第三次浪潮》形成了自己的未来学思想体系,而他更核心的观点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和社会适应这变化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如果人们不尽快适应这些转变,将同样付出沉重的代价。
据牛津大学研究统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社会60%的职业、30%的工作或将被人工智能取代,比如司机、保安、收银员、客服、翻译、记者、导游、流水线工作等等,甚至是一些体面的技术行业,比如建筑设计师这个职业就有可能消失,10个设计师需要一个月干的活,在电脑上1人1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智能时代,市场上大部分可描述的、有固定标准和标准答案的职业或将面临下岗的危机,就像在工业革命中造成大部分家庭作坊的倒闭、小作坊劳动者的失业一样。
历史比人强,既然人工智能已经是不可阻挡的潮流,那么唯一面对未来的途径是深度学习。2016年美国白宫发了报告《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整个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工业、教育产业等都将被人工智能所重构,中国2017年国务院也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划》,把人工智能当作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基础建设。航空工业直升机所也高度关注与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方向,针对影响直升机发展的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定期组织顶层技术发展论坛,形成《人工智能发展现状、趋势及军用前景分析》《从系统工程角度看我所科研流程》等研讨成果,推进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
我们也可以想象,在未来,当大部分重复性的工作被取代,那么社会上的主要工作将有可能是知识创造,知识分子、学者、文化工作者、艺术家会是一个普遍的职业。人们对智性、理性知识的需求会大大提升,而普通人也将开始从事知识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行业,人人都可为学者、研究者,对某一领域可做精深的研究,做独到的阐发。在未来的智能时代,人们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后,不见得会更加轻松,却需要在洞察、理解和分析能力上作更深入的积累和提升。比如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打破既定的惯性思维,培养更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对生活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观察、思考和钻研,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又比如达成理解,建立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对于本行业本专业发展沿革的理解等,由此建立起综合分析问题的框架,打通畅通思维的任督二脉。
一片热议中,也有人担心人工智能会“走人类的路,让人类无路可走”,其实人工智能也并非无所不能,人类的大脑依旧是我们所知的最复杂的东西,而对于人的能力,当我们赋予它足够的想象空间和行动力时,更具有无限释放的可能。面对人工智能,我们的感情有些复杂,畅想美好生活又担忧危机来临,但对于未来深刻的思索毕竟多多益善,危机的感觉也能让我们超越舒适区而产生真正的动力。每一次生活中的选择,都是对未来的一次投资,如果我们确信未来的样子,以未来倒推,就知道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和生活,也许未来的结局就大不一样了。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