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七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航天型号供应商管理及体系建设工作是未来3年发展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日,在一院12所召开的2018年协作伙伴质量大会上,12所结合自身业务及产品特点,发布了极具针对性的《配套产品及供方质量要求》。
纵向到底优化质量管理
“这项工作的重点就是以质量为中心的供应商管理,首先要管到位,如果管都管不到、管不全、管不住、管不好,那体系建设就是虚的。”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多次强调。
对12所而言,航天控制系统产品复杂,涉及专业多、配套单位多,需要强化对关键单机、核心器件以及外协配套产品的质量管控能力,同时技术与管理紧密结合的产品保证模式呼之欲出。
如今,12所基于GJB9001C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面向供应商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配套产品及供方质量管理策略和要求。在控制系统新版体系框架下,《要求》立足于“全领域、全级次、全过程、全要素”的质量管控措施,从15个方面传递了航天控制系统质量管控要求,实现将供应商管理一贯到底,直至末端。
12所质量管理处处长刘波介绍,此次发布的《配套产品及供方质量要求》突出“两个新”,一是随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将体系管理范围从纵向产品扩展到全部产品范围;二是建立基于全过程风险评估与成熟度测量的多维度体系化质量管理模式。
此次《要求》更加符合业务实际,一方面强化合同管理和履约责任,明确了质量问题的责任追究机制;另一方面要求具体细化,做到了要求传递的精准化、研制过程管控的精细化、产品确认的规范化,以及供应商管理的差异化,同时管理要求涵盖了整个供方管理的全过程。
“有问题共同研究,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12所所长马卫华表示,“四个共同的协作理念”正在成为该所与供应方达成的共识,“要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与合作伙伴一起做优做强。”
数据赋能航天质量
在高密度、快节奏的发射形势下,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高效配备质量管理资源、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绩效等,是摆在12所与供应商之间的现实难题。面对这道难题,大数据和智能制造给出了破解难题的新思路。
12所航天大道公司将制造业中以人的经验为核心的生产驱动模式,升级成为以智能模型为核心的生产驱动模式,工业大数据运用于设计开发、生产试验、交付售后等全过程质量控制。“充分利用数据价值,促进设计优化、质量提升、维护保障能力的全面提升。”公司大数据部部长何枫说。
以航天产品验收系统为例,一部PAD可以实时记录并追踪供应商的生产、交付全过程。验收方运用PAD上的产品验收系统向供应商下发任务,供应商运用PAD上的现场验收系统进行数据填报,并向验方回传数据包,验方依靠数据包管理和分析就可实现对供方产品的质量把控。
新版《要求》和数字化质量管理措施也受到了12所供应商的欢迎与认可。航天科技集团七院7105厂总工程师杨明辉表示,新版《要求》充分考虑了供应商的业务特殊性,差异化管理让工厂和研究所相互促进,“要求越来越细化规范,产品交付验收可以在线上打通全流程,这也为7105厂创新质量管理提供了可借鉴思路。”
目前,12所已和供应商签署了《质量公约》,将航天质量要求和标准规范纳入研制流程和管理制度,并明确规定和落实细化承担任务的相关单位、部门、人员和岗位的职责。
12所副所长李德武表示,共同构筑航天控制系统产品卓越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航天质量要求和标准规范贯穿到底是12所质量管理目标。“12所将航天质量管理理念传递到各层次供应商末端,为全面提升航天质量管理水平贡献力量。”(郭倩)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