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以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的科研生产管理“问题导向库”面向全院各领域应用,动员全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截至10月底,一院“问题导向库”已累计入库935个问题,其中591个已解决。
据一院总工程师范建芳介绍,一院将用3年时间打好消除问题“歼灭战”,解决共性、难点、长期、重复性的问题,提升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发现问题“拉条挂账”
近年来,一院科研生产任务进入新常态,型号任务大幅增加、市场竞争全面展开,持续关注和闭环解决关键、重大、共性等问题的需求更加迫切。
从2016年开始,一院就提出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型号科研生产管理“问题导向库”,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型号研制中的各类问题“拉条挂账”,逐一解决。
2017年年初,一院“问题导向库”试运行。同年4月,一院发布了关于“问题导向库”应用的管理要求,初步建立了“问题导向库”应用机制,应用范围为全院与科研生产有关的单位、型号、部门和个人。
今年,为打赢型号任务保成功和经济发展保增长“两大翻身仗”,一院党委、院领导提出“全院干部员工以问题为导向,所有瓶颈、短线问题均纳入问题导向库,落实责任、持续关注、彻底解决”。
那么,发现的问题怎么入库,又怎么解决呢?范建芳说,入库的问题一种是型号协调会、调度会上,院领导、型号“两总”或相关单位、型号、部门提出的待办事项,在明确责任部门后,被录入到系统;另一种是由一个部门、一个型号或一个单位提出的自身解决不了的难题。
“责任部门接到问题之后,必须提出问题解决的计划和措施,填写问题解决的进展情况,直到整个问题解决,提交确认完成。最后,提出问题的部门会进行满意度评价,整个问题才算实现闭环。”范建芳说。
聚焦短线和瓶颈问题
科研生产的“痛点”在哪里,解决问题的重点就在哪里。
范建芳说:“解决问题必须有‘啃硬骨头’的决心。”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共性、难点、长期、重复性的问题,避免“一事一办”“碎片化”的现象,一院“问题导向库”重点、集中解决共性问题和短线瓶颈问题。
今年,长三甲系列火箭面临高密度发射,仅以长三甲火箭为例,全年14次发射的任务量给常温贮箱生产车间带来巨大压力。
在今年年初的型号工作会上,该型号队伍就将影响产品生产进度、产品质量保证等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纳入“问题导向库”,长三甲系列火箭常温贮箱生产能力不足就是其中之一。
为此,相关责任单位211厂采取“四步走”补短板、解难题:优化流程、超常工作、奖励激励、任务分流,使生产能力满足了发射需求。
前几年,由于型号任务繁重,研制、批产并举,经常会出现物资备料与型号研制进展不匹配、供应不及时的情况。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物流中心编制型号三年滚动备料计划,型号物资供应与型号计划的匹配度逐年提升。
通过制定通用产品验收统一标准,成立专项协调工作组,一院统筹解决了十大短线问题,5个质量共性问题,明确了责任单位、责任人、配合部门及主管院领导等。据介绍,在2018年入库的252个短线瓶颈问题中,目前已解决143个,其他问题正在稳步解决中。
目前,一院已制定并发布了科研生产问题三年清零专项计划方案,拟对相关问题全部清零。
持续导入持续解决
“‘问题导向库’中的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边导入、边解决。”范建芳说。今年5月,科研生产管理“问题导向库”扩大应用范围,不限于科研生产管理领域,也不仅限于需院统筹解决的短线、共性和重大问题,而是面向全院全员开放应用。
6月1日至今,“问题导向库”新增问题百余个,持续导入、持续解决。目前,除科研生产管理领域的问题外,一院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与法律纠纷问题也纳入问题导向库。
如今,在一院,无论是本部各部门,还是各基层单位,乃至各研究室、各班组,都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氛围,有的建立了自己的问题导向库,有的“一人一事一责”解决问题,有的对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予以重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一院蔚然成风。
今年6月开始,一院媒体陆续报道了这些在科研生产和经济运行中的难题、解决办法及效果,在全院营造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舆论氛围。
范建芳说,后续,一院还将深入推进“问题导向库”应用,一方面找出并固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持续优化系统功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问题导向的长效机制。(左秋红)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