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雅江县山背后村,顾名思义,大山背后,群山怀抱中坐落着一个海拔超过3200米的村庄,一个地图上没有标注的藏区寨子。十月的秋,本该是收获的季节。但在山背后村,冽冽山风中,天地却被雨雪交织成为遍地萧杀。山上的十字路口,一位小伙子挎着包,搓着手,跺着脚,翘首以盼。
早晨7时,进山采松茸的藏民们陆陆续续出来了,小伙子从挎包里拿出扶贫政策宣传单,逐一发放、耐心解释,千叮咛万嘱咐……这位已经46岁的小伙子,是八二一厂派出的驻村扶贫干部王利明。
王利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八二一厂工作,先后从事设备检修、技术员、五车间党支部书记兼车间副主任等工作。2017年10月,他被八二一厂派往四川甘孜州雅江县山背后村驻村开展扶贫工作。
爬山涉水、走村串户,成就“王书记”
去年十月,也是这个季节,也是这个远离八二一厂800余公里的藏区贫困村,八二一厂党委书记李克平亲自把王利明送到了村里,一条哈达便系住了王利明的扶贫岁月。
初来乍到,这个车间支部书记出身的政工干部心中忐忑,满坛子萝卜抓不到姜(缰),加之语言障碍、饮食习惯、高原反应,还有满眼的贫瘠,蚀着他满满的信念。几夜无眠之后,他决定从调研入手、走家串户,因为做思想工作是他的“专业”。
接下来的三个多月里,他爬山涉水,走遍了全村70多户人家和15户建卡贫困户,摸清了家底,琢磨着扶贫的路子。在村委会的支持下,他决定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原来的藏羊养殖场从半山腰搬进了整体搬迁后退耕还林的格斗组,因为这个三百多人的村寨却有十万亩山坡草地。解决了制约藏羊养殖的瓶颈问题,王利明得到了藏民们的信任。
走访中,王利明了解到村民菊花家因车祸失去了丈夫这个顶梁柱,菊花本人也因故丧失了劳动力,家中还有一个70多岁的老父亲,两个正在上大学的女儿面临辍学。他连夜给厂里写了详细的情况报告,得到了八二一党委领导的重视支持。新年刚过,冰天雪地的季节,八二一运业公司总经理孙富忠赶在开学前把一学期一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送到了这个贫寒的家中。之后,三年6万元的费用由三家实体单位捐助,解了这一家人的燃眉之急。菊花老父亲献上的哈达,代表了一家人的感恩。
村里有个80后小伙子,身体健康但懒惰成性,只想靠政府帮扶救济,别人种地他晒太阳,别人打工他睡大觉,屡教不改。村支书把帮扶这个“刺儿头”的任务交给了他。王利明开始经常去家访,可思想工作效果不佳。正逢采松茸的好季节,他却天天睡得日上三竿不出门。王利明苦思冥想,心生一策。于是,每天早晨7点,他准时赶到这个小伙子家,把他从梦中敲醒,赶着上山。一天、两天、三天……第九天早上再去敲门时,小伙子已经自己上山了。这个“笨办法”还真管用,半个月下来,小伙子挣了3000多块,体会到了手捧劳动报酬的喜悦。自那以后,好吃懒做的小伙子改变了,见到王利明就说长叙短,还逐步得到了村民们的尊重。
平日里,王利明走村入户,化解邻里纠纷、宣传扶贫政策、摸排矛盾隐患、防止分裂势力。哪家有事,他都自掏腰包买上慰问品到家里嘘寒问暖。日子久了,藏胞们都主动和他打招呼,亲切地称他为“王书记”。
苦口婆心、身体力行,产业扶贫这条路不好走
年关将近,可“王书记”的日子却不好过。村里的藏羊倒是养好了,可近百头出栏的羊在销路上却成了棘手的大问题,要是卖不出去,藏民们分红的希望就要泡汤。失眠又来了,有高原反应也有心里的焦灼。王利明天天到县城跑销售,三天卖不出两只羊;他亲自撰写销售广告,找到县委宣传部上电视,效果不佳;利用互联网联系雅安、天全等地火锅店拓展销路,杯水车薪……最后还是 “娘家人”八二一厂伸出了帮助的手——前后销售羊肉两千多斤,实现销售收入十多万元。藏胞们手捧着户均两千元的分红时,露出了灿烂的微笑。这背后是王利明一直以来奔波劳碌的疲惫。那一夜,他酣然入眠……
2018年的春节,假期还没完,“王书记”就得进藏了,因为从厂里到雅江需要坐三天汽车。车站里,爱人无言,读高三的女儿不舍地把包递给他。“好好读书,你高考时爸一定回来陪你。”看着瘦削的爱人和懂事的女儿,王利明心里也是酸酸的。
到了县城,街头满是节日氛围。说是县城,也就是一个几千人的大集镇。第二天一早,“王书记”找来山背后村的村支书和村长商量,咨询理塘县和昌都的蔬菜种植情况,接着又到呷拉乡昆地村实地考察土豆和大棚蔬菜种植的事。春节期间,他和家人去农家乐休闲,别人忙着打麻将,他却转到地里和老乡聊起了种菜,一聊大半天。平时散步,一看到菜地就要去和菜农套近乎,问这问那。爱人几次询问之后,才知他和厂里的同事分析了山背后村的实际情况:养殖业存在规模和销售问题,只能适度发展,加之乡民普遍文化程度低、思想保守,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利用厂里每年给的30万扶贫资金,大力发展紫皮土豆种植和大棚蔬菜是一条可行之路。
做足了功课,心里有了底。可乡民们种惯了本地土豆,不肯种紫皮土豆,他利用村民大会、农民夜校给他们上课,讲科学、讲效益,他口干舌燥,村民们却无动于衷。“上大课”不行,只能“开小灶”。他又走家入户,发挥“专业”,苦口婆心、坚持不懈。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千斤紫皮土豆种子终于发到了45户藏民家里,他督促着种下了地、施上了肥、叮嘱大家要加强护理……
紫皮土豆种上后,接下来就要集中精力搞大棚蔬菜。问题又来了,效益讲了一大堆,可多年来一直把采松茸、挖虫草视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乡民们疑虑重重,15户贫困户没一家愿意“吃螃蟹”。咋办?眼见为实。他通过八二一厂联系好广元的大棚种植基地,决定带着村干部和乡民走出藏区开开眼界。四月花香,在党委两个领导的陪同下,藏胞们亲眼目睹了蔬菜种植和菌类种植基地,通过农业技师的讲述,亲身感受到了蔬菜种植产业的成效,加之山背后村临近县城的地理优势,促使村民们纷纷带回了蔬菜、魔芋种子,还有木耳菌棒,留下了技师的联系电话,信心满满。
接下来就是货比三家建大棚。先是选型,此大棚非彼大棚,要能够抗风雪、御严寒,“王书记”三易其稿。调研、询价、协议、供货,折腾了一个多月,终于谈妥了。五月初,拉材料的货车到了,可11米长的车子上不了山。“王书记”只好组织村民人拉肩扛、农用车转运,花了整整11个小时,采取“蚂蚁搬家”的方式,硬是把堆得小山似的钢材和帆布运进了8公里远的山坳里。许久没干过重体力活的“王书记”在夜色中隐隐开始腰酸腿麻,眼镜片汗迹斑斑,厂里发的工装也变成了“迷彩服”。
五月底,大棚顺利完工。“王书记”又自己掏钱帮助种植示范户滕武买回了浇地的水管和配件,在技师的电话指导下,种上了黄瓜、豇豆、辣椒、西红柿等7个品种的有机蔬菜。每天一大早,他都要徒步爬山几公里,到大棚里帮着翻地、施肥、浇水、除草,精心呵护。有一天去得太早,天还没大亮,差点被乡民当做小偷送进村委会。看着长势喜人的蔬菜,“王书记”经常忍不住要在朋友圈里晒一晒,八二一厂同事和领导的点赞让他心里乐开了花。最后,答应高考陪女儿的事,却因村里工作走不开而“毁约”了。不但如此,按规定,他一年可以有10次探亲假,可“王书记”只休了两次,理由还是工作离不开,他俨然已把自己当作了山背后村脱贫攻坚的“顶梁柱”。
收获季节里的感恩
风雨不改,天道酬勤。又到九月,终是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八二一厂党委专程到山背后村慰问调研。一锄锄下去,一串串硕大的紫皮土豆“骄傲”地挤在砂石地里,映衬着藏胞们满脸的喜悦。五千斤种子结出了五万多斤土豆,产量增长30%多,销售价格翻了一番,户均增收三四千元。大棚种植也示范成功,一个多月时间,滕武收获了500斤黄瓜、100斤西红柿,还有空心菜、苋菜、小白菜,卖菜收入3300多元。这一切,让藏胞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穷则思变、变则能通的朴素道理。村支书任汪修拉着八二一厂领导的手不停地念叨:“八二一派出了好干部呀,呷珍切(谢谢)!呷珍切!”
截至目前在“王书记”的带领下,全村15户贫困户养殖藏山羊、种植土豆、蔬菜去年户均创收8千多元。“下一步,要推广紫皮土豆种植,力争再用一年时间让贫困户都种上蔬菜大棚,脱贫致富奔小康。”系着哈达的“王书记”越发像一个藏家汉子,朴素而坚毅。(雷绍华)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