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对于人们生产生活和人类进步的意义,早已不用语言去进行陈述。从以前的煤油灯到现在的各种款式新颖、花样翻新的照明设备,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今非昔比,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
在纳雍县勺窝镇的联新村,风格各异且装修有些富丽的各种民居高低错落的散布在杭瑞高速公路巴雍收费站旁的一个山洼里,像一个小城。住在村口的余虎一家的住房像一个四合院。对于照明用电在这个小山村的经历,余虎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962年出生的余虎,在22岁时就当上了村支书。后来经商从事烤烟运输销售生意。看到乡亲们点煤油灯照明的日子有些不忍,计划用跑广东三四趟销售烤烟的收入,把电线从距离十多里远的吊水岩电站接过来,他和同样在村里当过支书的父亲余德珍组织村民三家合伙出一棵木电杆,横担用木棒铁钉固定成三角形,乡亲们出工出力、自己出钱买材料在上面安装了你酒杯一样的小磁瓶后把电线拉起来,电灯总算在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亮起来了。尽管供电时断时续,电压很不稳定,但在那年头能点上电灯就已经是很荣耀的一件事了。
这样有几天无几天的用电历史持续了好多年,直到2000年后,第一期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在这个小山村开始施工,他和父亲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积极组织村民帮忙用马车拉、人工抬电杆,投工投劳拉电线,协调村民砍树让出电线经过的通道。
协调栽电杆的土地,很多村民不愿意,工作难度很大。但一想到木电杆可以变成水泥电杆,他和父亲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劝说大家一定要抓住这个梦寐以求的机会,把好电引进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同时把村里精干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协助配合电力施工单位栽电杆,架线路,希望工程能提前,这样就可以早一天用上好电。
尽管工作的难度很大,但好在他父亲在村里的威望很高,平时说话办事公平公正,村民很信任他,第一期农网改造的工程总算在艰难的过程中完成了。
据余虎介绍说,当时是三个村共用一台变压器,由于供电的距离太远,电压质量低,大多数人家都买了调压器,否则一不小心电视机就会被烧坏。
说起这些,余虎的小儿子余勇很有感触。当时他才十多岁,不能抬电杆,但也帮忙大人拉电线、挖坑栽电杆,只因对电的渴望,他在心里峁足了劲干活,好让电早日进来,这样他就可以看上心爱的电视剧了。看着大人们干得热火朝天,他也很受感染,自觉地投身到第一期农村电网建设工程中去。虽然很苦很累,但他很满足。因为他知道,工程完工后,用电比起以前他们自发用木电杆接进来的电强得太多了。
后来又有了第二期农村电网改造,变压器增加到一个村一台,灯更亮了。以后的电网改造工程越来越多,让他们感觉有点眼花缭乱。电杆越来越高,电线越来越粗。变压器也从一台增加到现在的四台。以前只有夜深人静灯才会发亮,电器才可以正常使用。现在不分时候了,随时都可以正常启用家用电器,连小钢磨等加工机械也随时可以加工。用余虎的话说:现在方便得很,电压足,用电稳定,过去用调压器保证电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据余虎介绍:在优质电能的带动下,联新村的村民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村有了扶贫养殖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也有了超市,还有了餐馆,以及各种与电有关的小本生意。电力对他们这个小山村的发展变化带来了动力,让他们感觉很幸福。(李逍)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