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地方、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特色小吃:北京的烤鸭、成都的冒菜、云南的鲜花饼、陕西的肉夹馍、新疆的切糕……每一种美食都可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总能让人有垂涎三尺和数上三天三夜也数不完的不甘。而纳雍这座四季分明的小县城,也手持着一张分外独特且不受季节限制的美食名片——烙锅。烙锅的起源和历史,需要追溯到清代,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据传当时平西王吴三桂调兵遣将镇压水西(今水城县)彝族,当地的居民逃进深山以躲避战乱,为了生存找来瓦片架在火上用生菜籽油烙烤土豆及其他荤素野菜等食物充饥,不料竟成为一道美味沿袭至今。只不过当时的瓦片变成了现在的砂锅、平底锅,而可烙的食物也从单调的土豆野菜,发展到各种山珍海味和飞禽走兽,可谓“一锅容天下”。
烙锅文化可繁可简。“繁”指用以烙制的食材品种丰富多样,海鲜、牛羊肉、猪五花、鸡内脏、无头鱼、手工饺、火腿肠、蕨根粑、各种时令蔬菜……当然精髓和灵魂还是必不可少的洋芋、臭豆腐干,但洋芋又分为洋芋片、洋芋丝、洋芋粑,臭豆腐干又分为厚豆干、薄豆干、碱豆腐等。且佐料种类和制作工序相对复杂,如辣椒面分为原味、蒜香、五香等;蘸水就更为讲究了:莲花白酸菜、折耳根、香菜、油炸花生米、切得细碎的小米辣,再加上店家秘制的汤料,与各种被菜籽油煎炸得油香脆嫩的食材融合在一起,就成就了各路吃货嘴巴里无以比拟的人间美味。至于“简”,那也只是相对于以上所描述的“繁”在食材种类和制作程序上稍有缩减。在家里现烤现舂的辣椒面,从放进擂钵那一刻起就用它特有的呛、辣、香刺激虏获你的嗅觉和味觉,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加点大蒜和新鲜的花椒,等到和菜籽油“愉快结盟”的洋芋、豆腐干华丽丽地出锅,恐怕给一桌满汉全席也未必舍得交换。
作为当地特色小吃,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烙锅店遍布纳雍的大街小巷,口味大同小异,只是装修风格、意境略有不同,除了乡里赶集时的路边摊,一般都以夜市为主。说到赶集时的路边摊,又更有一番风味和独特的意境:集市上的 路边简易棚里,食材分量足是一定的,有善于品酒的老头老太太,手里端一碗地地道道的“包谷烧”,烙制得香喷喷的洋芋、豆腐干,再加上热络的家常和有趣的酒令,就烩成一道别具一格的下酒菜,让食客和众多看官们都能津津有味。
相对路边摊,夜市上的烙锅店就要“高大尚”得多,不仅食材佐料丰富讲究,风格各异的环境就更不用说。除了传统的人工服务,还用上了对讲机、机器人等现代化的新奇服务装备,我和我的两三好友就曾排上一两个小时的队才得以一睹机器人的芳容。成排的店面里生意总是红火,即便是到了深夜食客也仍旧是络绎不绝的。随着各路食客的嘴巴被各种美食养得越来越刁,各家烙锅店也相继“挂着羊头卖起了狗肉”,在店里除了能吃到美味的烙锅,还有冰粉、炒饭、面条、汤圆、水饺、甜酒鸡蛋等精美小吃供以选择,可谓贴心又周到。
烙锅这道小吃能沿袭至今且经久不衰,肯定是具有雄厚的实力,更离不开千千万万资深吃货的推崇和支持。我想,如果一个吃货能把对美食近乎痴迷的追求和执念转移到学习和工作上,一定能有所建树和成就。老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那些在工作和生活中困扰着一名吃货的小情绪和小困难,一般都是一顿纳雍烙锅就能轻松消除和解决的,如果实在不行,两顿肯定可以。(毕节纳雍供电局 彭玫)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