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古村落星罗棋布,根据福建省文物局主编出版的《福建北部古村落调查报告》,南平市10个区市县有34个传统古村落,还有相当数量的古村落散布有各地,没有得到确认。如邵武大埠岗镇杨家源村、杨家坊村。
古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着农村的魅力与特色,它所承载的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还没有充分开发的宝藏,没有乡土文化的中国文化是残缺不全的,不研究乡土文化就不能真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延续了数百上千年的古村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触动和影响。一方面,古村落的村民开始向村外搬迁,举家搬到了城里,大多数仅留驻上了年岁的老人,甚至“空巢”,“空心村”渐多。另一方面,现代家居和择址理念逐渐替代了古老的风水取向与审美意识,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随意翻建或修缮古屋古院,而新建农房、新村规划另行择址。
乡土建筑在以极快的速度,极大的规模破坏着。许多古村的原生个性正在逐渐丧失,连片上规模的古村落群和自然生态风貌依旧的古村落越来越少,这使古村落的保存面临巨大的危机,我们正无可奈何地失去它。
近几年,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力度都很大。比如今年,福建省将创建10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整治1030个村庄,美丽乡村建设投资260亿元。
但2016年美丽乡村检查验收发现,一些地方在整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园、大广场等“形象工程”,偏离村庄整治重点;或者照搬城市模式,脱离乡村实际;有的甚至存在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等突出问题。这无疑摧毁了农村的基本面貌,抹掉我们久违的乡愁,是我们回不去的乡村。
一方面,美丽乡村搞大手笔大投资,而另一方面,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修复、规划的资金却捉襟见肘。
因此,我们建议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相融合,进一步完善乡村建设机制,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一、完善古村落保护开发的保障机制。尽快出台专门针对古村落保护开发的科学规划和规范制度,使保护开发有据可循。当前,要按照《福建省村庄规划导则》的要求,对有历史文化遗迹的古村落进行规划,提出保护和开发的具体要求。
二、积极开展古村落的历史价值和保护的宣传。组织开展相关教育和培训活动,营造保护开发古村落、建设旅游文化村的良好氛围。改变基层干部和村民把“破旧”当作“立新”,把城市形态当作现代形态的观念。
三、把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开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多搞地方特色的建筑,真正把村庄整治得像农村,展现城市居民向往的乡土气息和乡村风貌。注重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保持原有道路、排水沟渠线型,不大面积平整场地,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整治环境。保护好村落周边的山、水、田、林、园、塘等自然资源,努力做到不推山、不削坡、不填塘、不砍树、不改路。
三、合理开发利用、促进乡村旅游。古村落保护必须走保护与利用并重的道路。充分发挥古村落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价值,通过“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改善古村落的生态景观和村容村貌。
深入发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和人居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发展特色生态经济,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培育成为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旅游文化村。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着眼于纯朴的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传统民居和文化,从传统民俗风情、传统工艺、地方戏、特色佳肴等入手,适度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将村民的利益与古村落的保护开发联系在一起,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加大投入,强化保障。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采取资金整合、以奖代补、政府与社会资金合作等方式,统筹整合相关资金予以支持。把村级“一事一议”建设项目、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三沿”立面改造项目的资金向古村落、古民居维修保护倾斜。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