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份以来,扶余市农村吸引了省内外许多地方的农村干部群众前来参观。他们在学习农村志愿者建设美丽家乡成功经验的同时,也找到了诸多农村民风问题破解方法。
戒酒,家和万事兴
双胜村香水泉屯刘福,婚后不久便从父母家分出来单过,生活艰难,妻子经常跟他唠叨。刘福心里烦,借酒浇愁,并借着酒劲儿找茬和别人打架,或站在大街上说三道四。心情越不好他越喝酒,后来发展到寒冬腊月光着脚在玉米茬子上跑。
日子一点儿不见好转,孩子又开始有病,欠下1万多元的外债;借钱买来的老牛又被偷走了,这是家里唯一、也是最值钱的生产工具。刘福火冒三丈,发狠说:“别人偷我,我就偷别人。”于是他开始走下坡路,经常顺手牵羊,偷偷摸摸。
屋漏偏逢连夜雨,老父亲又得了重病,救治无效去世,四个儿子每个人分了4000元的外债。家里实在过不下去,刘福再次到亲友家借钱,但大家看他品行不好,谁都不借,妻子整天以泪洗面,想到了离婚。刘福彻底绝望了,找了根绳子挂在房山头要上吊,幸好被邻居救了下来。
就在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屯中德高望重的乡贤志愿者刘佩文找到他和妻子反复说劝,让夫妇俩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并加入精神文明志愿者队伍,和大家一起学习和做公益。妻子再不提离婚,刘福的心也定下来,立志戒酒戒偷。屯中的志愿者主动借钱借物给他们,还帮助他们春种秋收。邻居王志宝家的四轮车一连几年无偿借给他们使用。从此,刘福一家的生活有了起色,和大家一起联合包地种。2012年,刘福又盖了三间大瓦房,买了摩托车。“现在,我家没有一分钱外债。我儿子在长春工作,女儿正在上学,我们夫妇俩也非常和睦。”夫妻俩笑得阳光灿烂。
林喜清在弓棚子镇四号村也曾是人们眼中的坏人。“那时,我因为不懂做人的道义和责任,喝多了就打妻子,以为这才威风,才像个男子汉。”一次在屯中喝喜酒喝多了,妻子知道回家肯定得挨打,便躲起来了。而回家后林喜清没看见妻子,更生气了,凶神恶煞地到处找,找不着就要用火点房子。妻子见他不肯罢休,只得跑出来豁出自己的身体任他打。
“喝酒让我丧失了理智,不良习气不但侵蚀了我的心智,更伤害了我的身体,我的胃、心脏和肝、胆都出现了问题,无情的病魔终于把我压垮了。我暗暗在心里发愿:只要我的病能好,我一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传统文化,“渐渐地,我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将抽烟、喝酒、赌博、打妻子等恶习全都戒掉。这使妻子非常感动,她逢人就说:我做梦也没想到林喜清会改好。”
以前的“村霸”,现在的志愿者
刘士恒曾经是村民眼中的“小混混”,家人眼中的“逆子”。在集市上,他往哪个鱼摊前一站,哪个鱼摊的老板就得赶紧捡几条鱼打发他走。他家院墙不用泥垒,也不用砖砌,而是用渔网围。渔网都是偷来的,被偷的人也不敢来要。而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人人见了他都绕着走。母亲常跟他生气得了脑血栓,卧床不起。家里被他挥霍得一贫如洗,眼看就要散灶了。妻子想过离婚,又不敢惹他,最后想到搬家,到姐姐家所在的弓棚子镇双胜村去,那儿的风气好,也许环境能改变他。
搬家那天,信用社负责人和村支书找他要贷款,“你必须还贷款,不然你搬走了,我们找谁要钱去。”他说没有,还破口大骂。信用社负责人指着他说:“没见过你这么不讲理的人。”他却恼了,从兜里掏出弹簧刀就扎了过去。村支书赶忙上前来挡,正好扎在手上,鲜血直流……
1993年,他们一家搬到了双胜村,这是妻子一直庆幸的决定。
双胜村有一群精神文明志愿者,了解到刘士恒的情况后找到他耐心地劝导。开始,他并不理解,说他们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但他们也不生气,仍然热心帮助他。看他没钱种地,就帮他借钱买种子化肥;还组织人给他捐衣服,捐生活用品,使他家的困难状况有了很大改变。离家非常近的弓棚子镇粮库又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让他有了固定的收入。这些,让他感到了温暖。
看他有悔改的意思,志愿者们就给他讲传统文化,教他学《弟子规》《论语》《孝经》。他慢慢懂得了什么是人世间的真、善、美。“母亲在人前抬不起头来,终日提心吊胆、羞愧万分,精神压力非常大,所以身体不好。我不报答她的养育之恩,还把她气成这样,让她老人家受那么大的苦、遭那么大的罪,我真是作孽呀!”刘士恒悔不当初。
从那以后,他不再偷盗、不再打架,开始认认真真工作,堂堂正正做人,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盖起了3间砖瓦结构的新房,先后购买了四轮车和摩托车。2004年,他辞掉粮库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村屯建设中。他和村里的志愿者一起,修砖路、安路灯、为灾区捐款捐物、慰问社会福利院老人。10多年来,他为公益事业,为灾区、贫困户、福利院老人捐款累计1.5万余元。如今,他的孩子也结了婚,正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在更新乡伯小铺屯,臭名在外的“大刘三子”刘恒发也成为了历史。从前附近村屯的村民听到“大刘三子”都会退避三舍。“我当时搅得附近不得安生,正当我闹得最凶的时候,张利和刘佩文两位老师到我们屯子来讲传统文化课,我被家里人硬拉着去听了几节课,讲得真好,全是我能听懂的,句句讲到我心坎上了。”在两位老师面前,这块臭石头竟然软了下来,从此有课必听。
他醒悟了,劣习全部戒掉,而且主动赡养老人。“我母亲70岁时胯骨被摔成粉碎性骨折,瘫痪在炕上,我和妻子昼夜守护,为母亲接屎接尿、煎汤熬药,一直侍奉到她老人家去世。”
如今刘恒发也是一名精神文明志愿者,村里扫街、修路、植树、栽花、安路灯、制宣传牌,立迎宾门,他都发挥骨干作用。
“我和妻子不再吵架,她和我一起参加屯里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我儿子还娶到了一位贤惠善良的媳妇。我们家现在三世同堂,亲戚朋友都挺羡慕。”刘恒发笑着说。
戒赌,美丽人生的开始“赌”在农村如泥潭,陷进去就难以自拔。
在陶赖昭镇西三家子村,刘立波曾以赌为业。虽然为人妻、为人母,却每天吃完早饭就上赌场,有时还把人带到家里赌;也曾被带到派出所接受批评教育,气得丈夫和孩子都不理她。母亲劝她,“立波呀,别玩儿了,孩子都这么大了,好好过日子吧!”她不但不听母亲的劝告,还顶撞她说:“不用你管!我也不输你的钱,我愿意干啥就干啥!”气得母亲直掉眼泪。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发现除了几个赌友,村里没有人愿意和她来往,她感到十分孤独。但村里的志愿者李玉莲没躲着她,还主动与她打招呼,并劝她“学好”。
李玉莲大姐给她带来一丝温暖,但她对自己没有信心,“我这一身臭毛病还能学好?”“只要你下决心改,就能学好。”李玉莲非常肯定地说。从那天开始,她经常去李玉莲家,听这位大姐讲为人的本分和责任,讲自己也有喝酒、抽烟、赌博等不光彩的历史,用相似的经历斧正刘立波的人生。后来邻村的文化人、乡贤过来讲传统文化道德课,她节节课都不落下,跟着李玉莲去听。
她下决心改掉不良恶习。农忙时她和丈夫一起莳弄庄稼,还抽时间到公婆那里帮忙干家务,陪他们说说话。她还加入到精神文明志愿者这支队伍,和大家一起义务清扫街道。“每到春节我们都包饺子、蒸豆包、买水果、做棉鞋,去慰问镇福利院的老人。农闲季节,我们还在一起扭秧歌、学太极拳、自编自演一些小节目,别提有多高兴了。”
汤连春在弓棚子镇京城村杨家崴子屯曾是个出了名的“赌棍”。每年从腊月一直玩到第二年种地时,种完地接着赌。最后家都不顾了,地全都扔给父亲种,母亲有病也不闻不问。
“输钱之后,不敢跟家里人说,就在外边抬钱还赌债,结果越陷越深。没钱还赌债,我就东躲西藏。那时候我也没有心思过日子了,啥活也不想干,整天唉声叹气。”
也是受到精神文明志愿者的感染,他接触到“五伦八德”,屯里每次来乡贤讲道德课他都去听。“老师说,因为赌博,债台高筑、妻离子散,父母的心里能好受吗?父母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却去赌博,这是大不孝!老师还举了很多实例,这些话简直就是说给我听的,我这心里翻江倒海。”汤连春说。
戒赌后,他在改变屯里环境过程中找到快乐和满足。他先是带头捐款安路灯,“有路灯了,晚上屯子里挺亮,五六岁小孩晚上去小卖店都不用大人领着;岁数大的,腿脚不好,晚上也能自己走。路灯给村民带来方便,受到大伙的称赞,也使我受到很大鼓舞。”他又买来扫帚,每天起早义务扫街。一些村民看他做这些事挺好,就跟他一起干,人越来越多,最后他们屯子也成立了精神文明志愿者分会,他被推选为会长。屯里人都说:“咱们屯让这些人一收拾,多干净!”
给公婆下跪,怨妇洗心革面“怨妇”“泼妇”,无疑是家庭矛盾升级的主要推手,人们对她们却无可奈何。陶赖昭镇西三家子村的赵淑娟能给公公婆婆下跪,很多人都没想到。
那是一个正月十五,她炒了一桌子的好菜,把公婆请到家中,让他们坐到炕上,然后把酒杯斟满酒。“当我端着酒杯跪在地上的时候,我的眼泪哗一下就流出来了。我说:“爸、妈,儿媳以前做了许多对不起你们、让你们伤心的事。现在儿媳知道错了,希望你们原谅我。”公婆一看我这样,也都哭了。我丈夫笑着把我从地上扶起来,泪水却在眼圈里打转。至此,我和公婆之间的矛盾烟消云散,我们一家人和好如初。
结婚头几年,赵淑娟像个“泼妇”,“在婆家横踢乱咬,不知摔坏几个水舀子,打碎了多少个盘碗,掀了多少次桌子。公婆生气,让我们赶紧搬出去住。”
也许是机缘巧合,在与邻居唠嗑的时候,邻居说村里的李玉莲正给一些年轻媳妇讲传统文化课呢。她心想,传统文化是什么?就带着好奇心去听。“到李玉莲老师家时,她正在对几个年轻妇女说:现在的年轻媳妇,有的早晨不起来做饭,一睡睡到八九点钟;有的总跟丈夫打仗,骂丈夫就像骂儿女似的;有的还打公骂婆,闹得家里鸡犬不宁……我一听,心想我就这样啊!”
从此,她成了李玉莲家的常客,渐渐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她又跟着李玉莲去听道德课,知道了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五伦八德”。她意识到,自己以前“事事以我为中心,不管老少,不论是非,小腰一叉,全都拿下”的做法,与伦理道德完全背道而驰,人伦关系全都整反了。于是她想到了给公公婆婆下跪认错。
在弓棚子镇双胜村香水泉屯,周亚风也是出了名的“泼”,从小就任性,脾气火爆,谁也不敢惹她。20岁时订婚了,却因彩礼和婆家闹起来。结婚后更是三天两头就吵。“恨丈夫不让着我,恨婆家人不关心我,一连多少天脸上都不开晴。”
25岁那年,父亲因患肝癌去世。周亚风非常悲痛,晚上躺在炕上哭。丈夫劝她:“别哭了,人没了,哭有什么用!”她认为丈夫不近人情,先是跟丈夫闹,接着又跟公婆闹,一天到晚没个笑脸,吓得家里老少都不敢大声说话。心情不好,周亚风觉得浑身上下都难受。母亲便拉着她去听精神文明志愿者们讲传统文化,跟志愿者一起做服务,希望她心情能好一点。
志愿者们都劝导她、开导她,时间长了,周亚风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决心悔过自新。她和家人一起加入了志愿者团队,对谁都笑脸相迎,粗活累活抢着干,从此周亚风家里有了欢声笑语。在她的带动下,她小叔子夫妻俩也加入了志愿者团队,他们这个九口之家志同道合,互相关心、互相关照,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记者手记“志愿者里有乡贤,有热心村民,我们有事都会找他们请教,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在采访中,精神文明志愿者们的工作得到了不少村民认可。在这里,乡贤发挥的主要是文化治理、价值引领的作用。他们行走在田间地头,把农村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拿出来,让人们看清哪些行为值得弘扬、应该效仿,又有哪些行为是应该制止的。因为这些志愿者来自乡村,自发促进民生改善、村风民风改善,传承乡村文化,与村民有同理心,接地气,道德教育更能深入村民心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稳定了社会秩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扶余乡村的志愿者队伍,一个村屯一个村屯的发展起来,逐步扩大到近3000人,遍布扶余市大半个乡村,呈燎原之势,正是发挥乡贤作用、打造农村德治、农民参与农村自治的很好体现。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扶余市乡村振兴的未来不远矣。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