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佐盖多玛乡新寺村,58岁的藏族妇女格日草坐在屋檐下,享受着冬日的暖阳。
“吃的丰富了,穿的干净了,家里都有暖气了。”格日草家的茶几上,摆放着各种新鲜水果和新做出的馍馍。
“以前游牧的时候,冬天冻死人,夏天经常在雨里,浑身都是泥巴。”近年来,由于甘南州草原保护力度加大,新寺村的牧民不再养牛羊,格日草家定居了下来,一家人能领到国家拨付的两万元禁牧补贴;草场入股一家农牧企业,一年能领到800元分红;此外,村集体建起的光伏发电一年能分红3000元。
从游牧中解放出来,格日草和丈夫才告也没闲着。近年来,甘南农牧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农牧村建设力度加大,格日草平时在周边工地当小工,一天能挣100多元,才告则学习了装修技术,在周边牧区搞起了装修。
进入冬季,建筑工地停工,格日草闲下来在家中休养,才告承揽的活儿还没干完,还在加班加点。格日草的女儿今年刚大学毕业,一家人都盼着她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路修好了,牧民的房屋翻新改造了,牧民发展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在合作市主管扶贫工作的副市长旦正道吉看来,这些变化,都得益于甘南州正在大力推进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区和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被整体纳入国家生态功能区,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但受到地形、区位、历史欠账等综合因素制约,甘南仍是发展滞后区、生态脆弱区、灾害频发区、深度贫困区、稳定敏感区,保护与发展、吃饭与建设的矛盾十分突出。
甘南州委副书记、州长赵凌云说,甘南州要实现到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难点和短板在广大农牧村。
甘南地广人稀,村落分散,国家安排到农牧村的项目投资量有限,且几乎都以行政村为单位,覆盖不了绝大多数自然村。
“自然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很大,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如何尽快解决这一难题,补齐农牧村发展短板,让广大农牧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如期实现小康目标,是摆在全州面前的重大课题。”赵凌云说。
近年来,甘南州把工作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放到了广大农牧村,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自然村为单元,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的思路举措。在甘南州合作市,佐盖多玛乡新寺村就是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生动写照。
甘南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以“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管理民主、和谐稳定”为总要求,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旅游专业村、脱贫致富村目标,以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整合农牧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层组织、平安建设、精神文明等项目。
与此同时,以生态文明小康村为载体,甘南在农牧村实施“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工程,统筹推进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产业培育、生态环境保护与村容村貌整治、公共服务完善与社会保障提升、基层组织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等要素高度融合发展,一揽子解决基础设施不完善、村容村貌脏乱差、农牧民增收渠道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不到位等问题。
在甘南州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近年来推进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不但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还极大带动了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村民增收致富有了新渠道。博峪村基础设施彻底改造,村民房舍以及道路、广场、水渠等公共设施修葺一新;发掘自然风光和红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办藏家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在引导村民开办藏家乐的同时,政府也组织成立了监督委员会和藏家乐协会,在村‘两委’的指导下对全村的乡村旅游进行规范,提高服务品质,打造博峪旅游品牌。”木耳镇镇长陈吉荣介绍。
2015年,甘南州先行开展了10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试点,同时建立完善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标准体系、考核体系和保障体系。经过一年努力,10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全部建成。
在成功示范的基础上,甘南州从2016年开始到2020年,计划每年安排建设3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在建设过程中,制定了“一村一策”方案,坚持因村制宜,综合施策,建设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等不同类型的村子。
“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顺应了农牧民群众对生态良好和生活富裕的新期盼,形成了攻坚深度贫困、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产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基层党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小康进而迈向绿色现代化的全新载体,成为农牧村工作的总抓手,开创了农牧村发展的新局面。”赵凌云说。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